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非常大,但目前的融资模式却十分单一。据了解,目前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专项补贴、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,但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与地方财政,社会资本动力不足。
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项目流程长、参与机构繁杂、资金需求量大,其商业模式的持续性能否保持却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。如何发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优势?如何创新融资渠道?这是当前的海绵城市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企业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时,也会因时因势地改进产品,有时这些新产品也会降低整体建设成本。例如,格兰富大中华区水务部门总经理JimmieRasmussen介绍,日前格兰富向福州市交付了一套综合整治项目,首 次开创性地将融合了数字化智能理念的一体化泵闸系统,应用于水污染的治理,客观上降低了一次性投资成本。
“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,参与各方不一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,作为企业,可以通过创新业务模式,并发挥在技术、产品上的优势,协助相关组织和机构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获得更高效、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。”JimmieRasmussen说。
格兰富大中华区总裁杨迎芳强调说:“中国‘海绵城市’建设正在更多地应用智能技术,并逐步向数字化建设转型。格兰富愿意与相关组织和机构通力合作,共享知识,推动创新,将中国‘海绵城市’的建设推动到新的发展高度。”